2023/03/14

未完待續

因為看了《梅艷芳》,內心深處的港迷魂激動不已。一直想看《毒舌大狀》,只是上映時我正逢趕期末報告和準備期末考的大爆炸中,也就一直拖著。看完《梅艷芳》後,不帶太多期望地網上搜尋,發現竟然還有零星幾個電影院還沒有下映,於是買好票就驅車前往相對靠近的大型商場。

看完後,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能成為香港首部票房破億港元的港產片,而在馬來西亞也有超過一千萬馬幣的票房,且能在上映那麼久後,我仍有機會在戲院看到。

除了劇情、演員外,更重要的是,它處理當代的香港所拿捏的點十分精準。看得懂的人,清楚看到其界限,能說什麼,如何把能說的說好,其直球對決或玄外之音,除了讓觀眾大快人心,也帶出了沉默、寂靜的希望,那是一種默契。

很開心,這部電影能在馬來西亞有那麼好的票房,我始終相信,馬來西亞人懂的就會懂。

另外,楊紫瓊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殊榮,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亞裔第一人、馬來西亞之光、香港演員、華人的驕傲等標籤,雖然不同視角有其不同的立場,底下留言仍舊吵成一團。但也一再證明,馬來西亞華人身分的多樣性,所以何必廝殺,何不相容,當然除了“中國人的驕傲”。

反覆聽了很多次楊紫瓊的得獎感言,覺得她的這一番發言,得體且堅定。除了鼓勵後輩、以女性支持女性、感謝全天下的媽媽外,也明確地說了要把獎項送給在馬來西亞的媽媽和家人,最後則是感謝香港,讓她站在香港影視產業的肩膀上,才有她能在站在奧斯卡的舞台上的今天。

在學術圈,有一個研究的領域叫華語語系,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以外使用華語(包括任何中國方言)的群體,這些群體不再以中國為主體的離散群體,其身分認同是建構在該生活的土地上,或已建立,或在建構的路上。而華語語系之間的流動與影響,尤其馬來西亞與香港、台灣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我想楊紫瓊大概是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因為《梅艷芳》認識了在香港發展十年的馬來西亞演員廖子妤,看了她很多的訪談。來自新山,家裡不說廣東話的她,光聽她那口超流利的廣東話,就知道她下了不少功夫。聽著一個香港口音的廣東話,一次次說自己是馬來西亞人的人,感覺真的很奇妙。在一次馬來西亞受訪時,主持人問她,因為當下香港的處境會否讓她想要離開香港,她回答價值觀的形成、為人處事的態度與事業的發展是分開的,但目前來說香港仍是她會留下來耕耘的地方。

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關注香港的影視產業,因為喜歡、熟悉的藝人都找不到近期說廣東話的演出,也有好長一段時間的港產片都拍得要七扭八。但是,最近彷彿有了復甦的跡象,就像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台灣電影或電視劇,也走出了新的一條路。

沒有留言:

虛構#1

當再次刪掉手機上的社交媒體,無意識滑動態的時間就會過渡到這裡。不確定這裡還有誰會看,有的時候想法也是矛盾的,會想要在這裡寫些什麼就是因為夠荒蕪,但同時又希望至少有個小貓兩三隻看看也好。 有些訊息的釋放,被他者所感應,當訊息回饋到自己的身上時,那種赤裸,讓我在毫無防備之下,無力招架...